近日,“鵝腿阿姨”被清北人大學子爭搶事件引發(fā)網友關注。“清北人三大高校吵起來了!我以為他們在搞學術,結果是在搶鵝腿?”經過社交平臺發(fā)酵后,“鵝腿阿姨”的生意更加火爆。不僅線下要排長隊,“鵝腿阿姨”線上的微信群也是熱鬧非凡,“每個群只接受20個預訂”,有限的數量讓吃鵝腿變成了清北學生們“最幸運的事”。
很多人也在奇怪,為什么鵝腿阿姨這個看似平凡的小商販就可以突然火爆互聯(lián)網?本文將嘗試從輿情和傳播規(guī)律角度分析“鵝腿阿姨”是怎么在三家學校引起熱議,以及更進一步火遍互聯(lián)網,霸占多個熱搜位置的。
要分析原因,先要弄清楚發(fā)生了什么以及涉事主體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對該事件,我們可以通過實體抽取、關系抽取和利益抽取來理清事件。
實體抽取:主要涉及到的實體有“鵝腿阿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人民大學”以及“鵝腿”。其中,“鵝腿阿姨”是事件的主角,“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人民大學”是事件的主要發(fā)生地,而“鵝腿”則是事件的主要爭議焦點。
實體關系抽?。?/strong>“鵝腿阿姨”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人民大學”之間的關系是供應者和消費者的關系,而“鵝腿阿姨”與“鵝腿”之間的關系則是生產者和產品的關系。
利益關系抽取:"鵝腿阿姨"的每日產量有限,這就構成了一個典型的零和博弈問題。零和博弈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參與者之間的利益總和為零,即一個人的得利必然導致其他人的損失。在這個場景中,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人民大學的學生群體都希望"鵝腿阿姨"在自己的學校擺攤,因為這意味著他們能夠享受到美味的鵝腿。然而,"鵝腿阿姨"的每日產量有限,她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這就導致了這三個學生群體之間的競爭,他們可能會采取各種方式(如提前預定、排長隊等)來爭取到有限的鵝腿。
你也許可以看出,零和博弈引發(fā)的利益沖突可能是事件火爆背后因素之一。但一只鵝腿的利益顯然不足以成為讓衣食無憂的大學生在冬日排隊的原因,我們還需要接下來分析背后的心理及社交因素。
通過媒體報道我們可以得知,"鵝腿阿姨"已經賣鵝腿多年,無論是口感還是質量都一直不錯。這無疑是引發(fā)爆火的基礎條件。
更進一步的引發(fā)火爆的,則是背后的社交網絡引發(fā)的群體之爭。
"群體認同"是新聞傳播學和社交網絡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個體對于所屬群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這個事件中,"鵝腿阿姨"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人民大學三所學校輪流擺攤,這涉及到了三所頂級高校的學生群體。這些學生群體有著強烈的群體認同感,他們對于"鵝腿阿姨"的行為有著高度的關注度和參與度。
這種群體認同感的形成,主要受到了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同質性:這三所學校的學生群體在學術水平、社會地位等方面具有較高的同質性,這使得他們更容易形成共同的認同感和價值觀。
互動性:在社交網絡中,這些學生群體通過分享、評論等方式,對"鵝腿阿姨"的行為進行了大量的互動,這進一步加強了他們的群體認同感。
符號系統(tǒng):"鵝腿阿姨"的存在成為了這三所學校的一種共享的符號,這也是他們群體認同感的重要來源。
在這種群體認同感形成的過程中,"鵝腿阿姨"不僅僅是食物的提供者,她的存在也是學生們校園生活的一部分。這種情感聯(lián)系使得"鵝腿阿姨"的故事能夠引發(fā)學生們的共鳴,因為他們可以在這個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價值。
通過媒體報道我們可以知道,鵝腿阿姨的訂餐是通過各個微信群。微信群從社交角度屬于相對封閉性的小群體。在這種小群體中借助微信的傳播特性信息可以即時傳播、即時反饋,不斷加強這種群體認同感。而且,在傳播的同時會形成各類梗文化,梗文化又會進一步形成模因,下一節(jié)我們詳細分析模因現象。
模因理論是由理查德·道金斯在1976年提出的,模因(Meme)是指文化中的一種信息單位,它能夠在人類的大腦中復制、傳播并進化。模因可以是一種想法、行為、風格或者習慣,它通過模仿和學習在社會中傳播。
在這個訂餐事件中,我們可以從模因的角度進行分析:
模因的復制:學生們在微信群中用玩梗、更換頭像、統(tǒng)一的呼聲等形式來召喚"鵝腿阿姨",這些行為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模因。這些模因在學生群體中被復制和傳播,形成了一種共享的文化符號。
模因的選擇:在模因的傳播過程中,會發(fā)生自然選擇。那些能夠引起學生們共鳴的模因,如特定的梗、頭像或呼聲,會被更多的學生接受并傳播,從而在群體中得到優(yōu)勢。
模因的變異和進化:在模因的傳播和復制過程中,可能會發(fā)生變異,產生新的模因。例如,原本的召喚方式可能會被改變或者加入新的元素,形成新的模因。這些新的模因如果能夠引起學生們的共鳴,就可能在群體中得到傳播,形成新的文化符號。
模因的群體效應:模因的傳播和復制可以加強群體的凝聚力和認同感。在這個事件中,學生們通過共享和傳播模因,形成了一種強烈的群體認同感。
整體上看,鵝腿阿姨的微信群誕生了眾多文化模因并不斷演化,出現了”備胎?!啊比嗣}?!啊惫湽!暗榷鄠€適合傳播的模因。這些模因為進一步該事件火爆出圈打下了基礎。下一節(jié)我們將分析該事件是如何火爆出圈的。
為什么鵝腿事件會從三個高校內部火爆現象,變?yōu)檎麄€互聯(lián)網的狂歡?我們可以從新聞價值、群體代入來分析其原因。
新聞價值是決定一個事件是否能成為新聞的重要因素。"鵝腿阿姨"的故事之所以能引發(fā)關注,主要是因為它具有強烈的新聞價值。這個故事具有明顯的"反差性"和"非預期性",即三個頂級高校的學生競相搶購鵝腿的現象,這種現象打破了人們對頂級高校學生的固有印象,引發(fā)了人們的好奇心。
為分析網民在討論"鵝腿阿姨"事件時的代入感,我們可以抽取該事件中涉及到的網絡群體。這些群體包括"大學生"群體、"食品消費者"群體、"校園文化追求者"群體、"社交媒體用戶"群體等。
群體名 | 事件代入 | 代入心態(tài) |
---|---|---|
大學生 | 大學生搶購鵝腿 | 對比自家校園和附近美食 |
畢業(yè)生 | 曾經的校園生活 | 對校園生活的懷念和對美食的熱愛 |
哈哈黨 | 模因傳播 | 反差性和模因帶來的快樂心態(tài) |
”大學生“,”畢業(yè)生“,”哈哈黨“都是年輕人為主,在互聯(lián)網上都有著龐大且活躍的用戶群體。在代入該事件后,他們都有著足夠強的動力去分享和傳播此事。而同時,當此事在這些群體中引發(fā)了一定的關注后,各大媒體、自媒體和平臺會因為追求流量、影響力等因素,自發(fā)地介入該事件并主動傳播。這種行為進一步推動了信息的傳播和擴散,形成了一種媒體的放大效應。最終在互聯(lián)網中呈現出了該事件霸占多個熱搜,”鵝腿阿姨“成為網紅的形態(tài)。
"鵝腿阿姨"的故事是一個典型的網絡傳播現象,它涉及到了新聞傳播學、社會學和模因理論等多個領域。"鵝腿阿姨"的故事的傳播和影響力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個過程揭示了信息傳播的復雜性和多元性,也為我們提供了理解和研究網絡傳播現象的有價值的案例。
(部分文字、圖片來自網絡,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或處理侵權內容。電話:4006770986 負責人: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