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的迅猛發(fā)展以及公眾話語權的構建發(fā)展,使得新聞媒體引導輿論的能力日漸式微,進而成為推動輿論形成并不斷演化的重要力量。而在輿論演化的過程中,因為自媒體的傳播影響力以及網民參與意識的強化,時常會導致新聞媒體被動的參與報道以及官方的滯后回應,進而形成輿論倒逼現象。輿論倒逼作為民間輿論場域內的反向力量,對官方輿論場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何為輿論倒逼?
2011 年 10 月,祝華新在《網絡輿論倒逼中國改革》一文中首次提出了 “網絡輿論倒逼模式”的概念。他認為輿論倒逼是“公眾通過網絡發(fā)布信息,并瘋狂轉發(fā)擴散,形成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大肆傳播的輿論態(tài)勢,并迫使有關部門作出回應。”而學者學者丁柏銓認為,輿論倒逼是指“在公眾中形成的與官方、與官媒期望形成的輿論不相協調、出乎所料的輿論,這些輿論反過來迫使官方和官媒對其中涉及的問題作出回應,政府部門還要作出相應的處理。”盡管學界還未形成關于輿論倒逼的明確界定。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當下的很多輿情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輿論倒逼的不斷發(fā)生,輿論倒逼已經成為當下重要的輿情傳播現象,構建及改變著當下網絡輿論生態(tài)。
輿論倒逼形成的特點
輿論倒逼現象的發(fā)生有一定的觸發(fā)因素,這包括輿情事件涉及到的議題矛盾、傳播力量,而在輿論倒逼形成過程中也會產生一定的話語特點,這些話語表達總體上是以負面為主。具體而言,輿論倒逼在形成的過程中呈現如下特點:
1、議題特點——公眾利益、官民矛盾等議題是觸發(fā)輿論倒逼的重災區(qū)。通常來說,輿論倒逼主流媒體發(fā)聲或者倒逼官方進行回應,其輿情事件的議題往往會涉及到與普通網民公共利益相關的話題,或者涉及到官民矛盾、亦或者是涉及到不公正對待的話題。例如此前經典的辱母殺人案以及近日討論較高的婦女拐賣事件等。這些事件之所以形成輿論倒逼,其中暗含著公眾對公平正義、對社會文明的期待,也飽含著希望相關部門能夠積極作為,關注民意的迫切訴求。
2、傳播特點——民間傳播為起點并形成傳播影響力,媒體跟進或與自媒體形成傳播合力。輿論倒逼現象形成的傳播力量,大體是以自媒體以及普通網民的爆料傳播為起點,他們的傳播在網絡中形成一定的影響力之后,民間輿論場內產生一定的輿論力量。這種輿論力量一方面倒逼新聞媒體參與傳播,在這個過程中,新聞媒體或與自媒體形成一定的傳播合力,進而形成更大的輿論力量;另一方面倒逼官方能夠積極回應,倒逼官方介入。如果官方在介入回應的過程中,不能精準的回應公眾的訴求和質疑,那么往往會掀起更大的負面輿情風暴。因此,官方被倒逼回應時,需要統籌考量輿情態(tài)勢,直擊輿情倒逼的痛點。
3、話語特點——存疑、質疑、憤怒等話語訴求凸顯,社會負面情緒表達明顯。輿情倒逼官方進行回應,在這個過程中,輿論表達的話語也呈現出突出的特點,其中“質疑、憤怒、震驚”等充滿負面色彩的話語表達極為明顯,充滿負面情緒的表達內容充斥在網絡中。對官方負面情緒的積聚,往往會進一步擴大民間輿論場內非理性話語表達的進一步擴大。因此,這需要官方在介入的過程中,要做好負面情緒的疏導工作,切勿采用封鎖壓制的方式處理輿論倒逼。
輿論倒逼的引導
輿論倒逼作為一種較為主動且能量較大的輿論力量,與網絡民意息息相關,需要切實做好引導工作。因為,輿論倒逼如果不被重視,不僅會導致輿論極化、謠言形成、惡意煽動,而且會加劇官民之間的對立矛盾,有損政府公信力的構建。因此,主流媒體以及官方影響重視輿論倒逼的引導。這首先需要官方積極應對、提升應對機制;其次需要主流媒體發(fā)現問題并主動促進問題的解決;再者也需要相關平臺構建起自媒體以及網民理性表達的傳播機制,對蓄意煽動制造輿論倒逼的傳播行為進行嚴厲打擊。
參考文獻:祝新華《網絡輿論倒逼中國改革》
(部分文字、圖片來自網絡,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或處理侵權內容。電話:4006770986 負責人: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