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一家長發(fā)短視頻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么了!”稱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yè)、輔導功課使得自己承擔了老師應負的責任和工作。這位家長問道: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后還要昧著良心說老師辛苦了,到底誰辛苦?這一內容迅速引起家長們的集體共鳴,尤其是被媒體報道之后,諸如你比較煩家長群里的什么現象、家長群里的辛酸、當家長群變成壓力群后等等話題登上各大社交平臺熱搜榜,網絡上更是掀起了一陣討論熱潮。
1、網絡上關于“家長群”的討論熱度趨勢
據鷹眼速讀網輿情監(jiān)測系統(tǒng)顯示,網絡上關于“家長群”的討論熱度在11月2日到達峰值,自10月31日至11月5日總體呈現出“幾”字形的發(fā)展過程。而據輿情溯源,中年父親吐槽“我就退出家長群怎么了”視頻早在10月初已經出現,但一段時間以來并沒有引起明顯的輿論波瀾,討論層面限于育兒、親子、教育相關自媒體,主流媒體鮮少介入。
直至11月1日,央視新聞客戶端發(fā)布《“我就退出家長群怎么了?!” 別讓家長群變“壓力群”》一文之后,該話題開始走進主流媒體視野。據鷹擊早發(fā)現系統(tǒng)分析,人民日報、人民網、澎湃新聞、新京報、觀察者網等媒體在家長群事件傳播中影響力較高。從媒體報道傾向性來看,除了認可央視“別讓家長群變壓力群”外,主要還客觀呈現了不同群體的意見,如針對網民“你支持嗎”、針對家長“家長們怎么看?”以及針對教師“高中班主任認為應用之有度”。媒體的廣泛參與使得家長群的討論熱度迅速升高。
11月3日,家長群事件輿情逐漸走向消退,但由于該話題并不是一起突發(fā)事件,網絡輿論影響面實際上得以不斷擴大,延長輿情生命周期。截至11月5日,討論熱度趨于穩(wěn)定。這一階段,網絡意見領袖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李小萌 @韓東言 @神店通緝令 等大V本身擁有數量眾多的粉絲,他們在“家長群”事件中的發(fā)聲或被認同或被反駁,無形中增加了話題張力。
2、家長群事件的民間輿論呈現
與媒體報道與網絡意見領袖的觀點所不同的是,家長群事件的民間輿論場表達更加多樣化,較大程度上反應了大多數群體的真實呼聲。其中,老師與家長之間的輿論對立占比最高,達到67%。一些網民認為“之前上學也沒家長群”“現在老師太勢力世俗”“家長群應該取消”;還有老師現身稱“老師想管不敢管”“忙著考評和行政事務沒精力”“學生太多批改作業(yè)到深夜”,這些言論基于不同的立場表現出明顯的對立情緒;將家長群話題延伸到恐婚恐育、階層固化的觀點占16%,博主@sven_shi 表示“分享一個我自己好朋友處理問題的辦法。他有兩個孩子現在都上小學了,他家長群里不是他,而是兩個首都師范的大學生。是這兩個大學生負責和老師對接幫他的孩子批改作業(yè)”,被網民評論“這樣閹割基礎教育,是踏馬的想固化階級吧”;@李小萌 表示“我女兒的家長群,是我認為家長群該有的樣子”被網民評論“你這不是普通學校的老師,請不要帶節(jié)奏”。少量網民客觀看待家長群,認為老師與家長雙方各有難處、要相互理解;5%的言論聚焦于媒體要揭露背后的教育體制方面的根本問題。
3、輿論場上的教師形象為何變了味?
觀察家長群事件網絡輿論場上的整體印象,官方和民間輿論場態(tài)度基本達成了一致,即教師群體脫離了任勞任怨、蠟炬成灰、盡職盡責、授業(yè)解惑、不求回報的以往良好的印象,取而代之的是應付了事、世俗勢力、偷懶矯情等負面形象。之所以出現以上變化,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當前,學生教育過程中對于社交媒體平臺的依賴越來越高,校方、家長、老師三者被學生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溝通更加快捷方便的同時,一些負面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二是,輿論場上家長群體數量要高于教師群體,部分家長的吐槽容易形成群體極化效應,一方觀點越來越集中,這就意味著原本少量的教師群體漸漸失聲。
(部分文字、圖片來自網絡,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或處理侵權內容。電話:4006770986 負責人: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