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世界進入信息時代,網絡公共領域也逐漸成為輿論引導、思想引導的主要陣地,不僅給公眾提供了信息接收與傳播的平臺,同時也成為影響著網絡交往行為、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穩(wěn)定,充分凸顯了網絡公共領域輿情傳播的重要性。
由于和社會公眾緊密相關,公共輿論事件常常吸引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而當紛繁復雜的意見趨于一致時,網絡輿情就產生了。公共輿論事件涉及廣泛,包括自然災害、人為事故等,一旦出現極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由于話題具有較強的敏感性,其產生的社會影響有積極的一面,但更多的則是消極的。積極的社會影響固然會對社會發(fā)展具有推動作用,但消極的輿情產生后,由于網絡傳播方式的特殊性及網絡信息環(huán)境的復雜性,破壞力較為強大,嚴重威脅社會安全與穩(wěn)定,造成不良后果?;诖耍覀冡槍W絡公共領域存在的部分問題和局限提出相應的輿情應對策略和建議。
一、網絡公共領域概念辨析
“公共領域”概念一般認為最早由美籍德裔女思想家漢娜·阿倫特提出,由德國著名社會學家哈貝馬斯繼承并使之風靡全球,掀起一股探討“公共領域”的熱潮。作為“公共領域”這一理論思想的集大成者,哈貝馬斯認為,公共領域指社會生活的一個領域,在該領域類似公共意見的事務得以形成,這樣的公共領域對所有公民開放,公民就個人身份集合成公眾就他們關心的問題進行對話和討論,這種討論既不受身份的限制,也較少受到某些正式規(guī)章制度的制約??梢钥闯?,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要素:公眾、公眾輿論及場所與媒介,“公眾”強調個人的主體意識性,作為公共領域的公眾具有獨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不受或較少受到他人和正式規(guī)章制度等的制約。“公眾輿論”則強調批判精神,并在此基礎上達成“公共意見”。“場所與媒介”是指公共領域的載體和平臺,即具有主體獨立性的公眾表達自己觀點的場所或媒介。
互聯(lián)網成為網絡公共領域新的“場所與媒介”,在一個標榜開放與平等話語表達的網絡平臺,不僅推動公共領域在虛擬空間的延伸,也助力傳統(tǒng)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它具有從根本上改變社會交流的潛力,首先,信息來源多元化,互聯(lián)網解放了被固化的和體制化的信息來源,打破了傳統(tǒng)媒體的壟斷;其次,多元化的主體激活網絡公共領域,各階層的“公眾”都可以運用互聯(lián)網為自己發(fā)聲,構成了多樣化的話語表達;最后,相對獨立的“公眾輿論”避免了外界侵蝕公共領域的批判性,構建起新的網絡公共領域。
二、輿情視角下網絡公共領域問題例舉
1、難以把握的隱私權邊界
當前,網絡公共領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私人生活話題,如“羅某某被曝強奸事件”等,該類網絡輿論被“小作文”形式的爆料牽著鼻子走,個體的私人生活完全展現在網絡前臺。私人領域內的行為邏輯在網絡公共空間被放大化,圍觀以及參與后普通公眾轉而追逐新的隱私爆點,對當事人卻形成極大的輿論影響。如果說爆料之初輿論未強勢介入之前尚屬于私人領域的范疇,那么發(fā)酵的輿論則為個人信息埋下了隱私泄露的潛在威脅,公共化帶來侵權的風險。
2、難以捕捉的虛假信息過度傳播
網絡公共領域另一大治理難題即虛假信息的傳播,謠言流言詐騙等幾乎呈現幾何級的擴散,很多信息在網民觸及時已經形成了強大的免疫力,對網絡公眾來說真假難辨,而信息的源頭更是難以捕捉。如“杭州女子被造謠出軌快遞員事件”,從最初一起在朋友圈發(fā)酵的謠傳到最終形成全網關注的重大輿情,與網絡公共領域的開放性初衷完全相悖,公眾話語權引發(fā)深深地思考,在網絡世界中如何構建理想的公共領域任重道遠。
三、網絡公共領域輿情應對及治理建議
輿情視角下的網絡公共領域不是單純的輿情爆發(fā)的主場域,還有著公共性與私人性影響而產生的多個價值指向。一方面,官方包括主流媒體不再是輿情引爆的掌控者,反而應當借助網絡將公眾質疑的輿情引爆點做真相的絕對厘清,以緩解負面情感的流瀑效應;另一方面,私人信息搶占公共資源的行為應當得到共同抵制,讓網絡公共領域傳播基本理性和正義為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孫玉雯.網絡公共領域的虛假傳播問題及治理對策研究
余佳瑩.當代中國語境下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理論的再闡釋
(部分文字、圖片來自網絡,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或處理侵權內容。電話:4006770986郵箱:zhangming@eefung.com負責人: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