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關人理論的提出
把關人,是指那些在新聞媒介系統中居于決斷性的關鍵位置,對信息進行過濾和加工的人或組織,而這種對信息進行的過濾和加工的過程就是把關。
傳播學先驅者庫爾特?盧因于1947年發(fā)表的《群體生活渠道》一文中最先提出了 這個概念,認為群體傳播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guī)范或把關人價值 標準的信息才能進傳播渠道。
1950年,傳播學者懷特將這個概念引入新聞研究,明確提出了新聞篩選過程中 的“把關”模式。這一模式說明,新聞報道是一個對事實加以取舍的過程。傳媒內部存在著一系列的把關環(huán)節(jié),把關是一種有組織的活動。
二、把關人理論的實質
大眾傳媒對新聞和信息的選擇或“把關”活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理解把關活動的實質之際,不僅需要對新聞價值和新聞要素進行分析,還應該把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tài)因素考慮在內,這是因為:
1、大眾傳媒的新聞或信息的生產與傳播并不具備純粹的“客觀中立性”,而是依據傳播者特定的立場,方針和價值標準所進行的一種有目的的取舍選擇和加工活動。
2、新聞和信息的選擇受到媒體的經營目標,受眾需求以及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制約,但是,與媒介的方針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內容更容易優(yōu)先入選,優(yōu)先得到傳播。
3、傳媒的“把關”是一個多環(huán)節(jié)有組織的過程,其中當然也有記者,編輯個人的活動,但是在媒介內部控制機制的作用下,個人因素索契的作用是有限的。因此,“把關”過程及其結果,在總體上是傳媒組織的立場和方針的體現。
三、把關人理論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適用性以及新特點
(一)適用性
1、新媒體時代以網絡的發(fā)展為代表,在網絡盛行的年代里,信息具有重復性、 通俗性、內容淺顯、甚至是惡俗的特征。如黃色新聞的泛濫,色情、暴力、犯罪 等不良信息的傳播。信息的流通具有快速性、便捷性、廣泛性,但也具有極端性、 沖突性、群體性、情緒性和難控性。一條具有暴力的信息或輿論在傳播時,如果沒有把關人對其進行攔截、刪除或整合的話,就極有可能演變成真正的暴力事件,對社會造成極大的沖擊。
2、尤其是互聯網的普及,大大加速了信息的傳播和網民的互動溝通能力,但同時也讓一些網民的過激言辭得到了快速的傳播,煽動了人民的情緒。網絡上的虛假信息和惡意炒作、淫穢色情和低俗信息、網絡詐騙和賭博以及非法公關等問題,都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穩(wěn)定和健康發(fā)展,阻礙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因此,必須有把關人對其進行把關,有效的制止影響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的不良信息,傳播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會的信息。
(二)新特點
新媒體時代下的把關人不可避免的對傳統媒體的把關提出了挑戰(zhàn),環(huán)境的變化并不意味者把關過程的終結,而是一個新的把關時代的開始。新時代的把關發(fā)生在信息傳播的各個方面。與傳統媒體時代的把關相比呈現以下特點:
1、把關的作用弱化,難度增大
傳統的把關人具有絕對的權威性,而新媒體時代信息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在不斷地加大傳播的速度,擴大傳播的范圍。網絡超越了時空的限制,能最大限度的傳遞信息,并能夠大量的復制和轉載。在數以萬計的信息面前,一些不良的信息也會混在其中干擾受眾,把關人也會感到力不從心,從而不能及時的將其剔除出來。同時把關環(huán)節(jié)缺乏“組織性”,這就使得把關的難度大大加大,弱化了把關的作用。
2、把關的形式多樣化
傳統的把關一般只是由新聞記者或編輯來進行把關,很少有網民的參與,政府也只是在必要的時候把關。這是一種比較單一化的把關模式。新媒體時代下的把關不僅有記者、編輯、政府、還有各大網站,不管是職業(yè)媒體網站還是商業(yè)網站,都有權利和義務對信息的傳播進行把關,最重要的是增加了網民的自我把關,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把關的環(huán)節(jié)更加的嚴格與規(guī)范。
3、把關的標準市場化
把關的標準市場化主要是指把關的內容更傾向于民眾的需求和媒體的收益,不再僅僅局限于充當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更注重媒體自身的發(fā)展。在市場化的前提下把關更多的是注重對關乎民眾切身利益的信息,這樣才能吸引受眾,獲得更大的收益。
4、由事前把關轉變?yōu)楦嗟氖潞蟀殃P
傳統的把關更多的是注重事前把關,因為傳統的把關人擁有絕對的權威性,所以對信息的傳播更多的是采用事前把關。但隨著網絡的發(fā)展,把關人的地位和權力都有所下降,再加上網民自由度的不斷擴大,這就使得事前把關的難度大幅度的加大。因而,更多的采取事后把關,將那些正在傳播的不良信息刪除,阻止其繼續(xù)傳播。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時代下把關人仍繼續(xù)存在,只不過把關的方式和措施有所變化。但無論怎樣,我們都必須堅信把關不會消失,只會更加的完善。
四、網絡傳播把關弱化的原因
網絡環(huán)境下的信息傳播由于其載體的靈活性與速度即時性、主體多元化等特點,使得把關人的主體由原本的傳統媒體逐漸泛化開來,從而導致網絡新聞傳播把關弱化的現象。
1、傳播主體擴大化,傳播模式網絡化
這是由網絡獨特的傳播模式和多元化傳播主體決定的。在網絡傳播領域,從政府到組織機構、媒體、商業(yè)機構和個人,人人都有傳播的渠道和權利,“麥克風”不再為傳統媒體所獨有,媒體的把關力量大打折扣,把關權遭到分化。網絡的快速、交叉、繁殖性傳播造成了信息的急劇膨脹,要對海量信息快速進行篩選、編輯,給網絡編輯的把關增添了難度。
2、非新聞行業(yè)人員流入,網編素質良莠不齊
網絡編輯自身的媒介素養(yǎng)不高。傳統媒體時代,職業(yè)新聞工作者數量少、業(yè)務精湛。而隨著網絡媒體的發(fā)展壯大,對網站編輯人員的需求日漸增長。諸多非專業(yè)網編上崗,自身的專業(yè)性嚴重不足,導致對新聞信息的把關能力嚴重弱化。
五、如何加強網絡傳播中“把關人”的作用
在互聯網環(huán)境下,當媒體的力量弱化,個人得到更大的賦權,一方面網絡信息環(huán)境變得更加多元而又豐富,另一方面把關的削弱也會帶來一些不良的影響比如:信息泛濫,網絡傳播渠道的大量開放帶來了網絡資源的極大豐富,這就造成了大量雷同信息的重復傳播,不利于受眾接收更加精準的、優(yōu)質的社會信息;虛假新聞,“把關”團隊的專業(yè)性不足帶來諸多問題,網站為追求點擊率降低把 關標準,網站新聞質量良莠不齊,虛假新聞層出不窮。那么如何加強網絡傳播中“把關人的作用”呢?
1、網絡編輯的把關:
作為網絡傳播的重要“把關人”,網絡編輯應先提高自身的把關能力。第一,提高自身的媒體素養(yǎng)。其中包括新聞專業(yè)水平、知識素養(yǎng)以及網絡技術。這要求網絡編輯不僅具有準確的新聞判斷力和高效的信息整合能力,還要有深厚的知識積淀、嫻熟的網絡制作技術。第二,謹記職業(yè)道德,承擔社會責任。作為 一名社會的信息傳遞者,網絡編輯的職責不僅要傳遞信息,更重要的是塑造一個清朗的、正能量的網絡空間。
2、網民個人的把關:
作為網絡傳播中的一個重要角色,網民也要積極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yǎng),做好自身的“把關”工作。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篩選和接收信息時要提高辨別能力,能夠排除重復信息、剔除虛假信息,做到優(yōu)質接收、謹慎傳播。在自身精通的領域,主動承擔起意見領袖的角色、發(fā)揮網絡傳播一員的積極作用,充當所在群體的“監(jiān)督員“、“導航員”,致力于構建健康有序的網絡傳播環(huán)境。
3、政府政策的把關:
網絡傳播的諸多亂象,不僅僅源于人員的把關不足,相關網絡法律法規(guī)的不完善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網絡管理法規(guī)的硬性把關不僅是對網絡編輯和網民把關的一種補充,更是一道強有力的關卡。因此,及時制定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實施媒體問責制,以及有效約束網絡編輯、網民的傳播行為成為重塑網絡把關的重要一環(huán)。
參考資料:郭慶光《傳播學教程》
彭蘭《網絡傳播概論》
(部分文字、圖片來自網絡,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或處理侵權內容。電話:4006770986 負責人:張明)